close

10563161_714045715335319_1610978681514244992_n  

在台灣,常聽人家說冬令進補,但其實在中醫理論裡,正確的觀念是春夏養秋冬的身體,秋冬養春夏的身體,香港人一年四季都喝湯,其實夏天喝湯是可以達到消暑的喔!

炎炎夏日濕氣重,容易大量出汗與排尿,也常感到食慾差或疲累沉重,中醫認為會耗氣傷陰。

「暑必夾濕」,濕使人在夏季容易疲憊昏沉。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有分別對應滋養的五臟,夏、秋兩季之間還有一個「長夏」,大約在七、八月颱風較多的時候,多雨的環境也會形成濕,內外過濕都容易引起脾胃不適,這段期間應吃涼補養脾。

若把人體想像成一台水車,「濕」就像水車上的青苔,是身體不能利用的廢水、廢物,害水車轉得不順;如果用藥物或食材把它清除,並補充津液,也就是加入能被人體利用的水,水車就能順利運轉。

『補』就是對身體有益,能增加身體機能,適應節氣的變化。
不過涼補並不是一味地「補水」而已,中醫在幫患者調理時,還會選擇「補氣」的食物和藥材。

身體所有的成分都是由氣形成進而推動,氣又分陰陽,像冬季天冷,需用溫補來補足陽氣;夏季天氣熱,身體就像鬧乾旱的稻田,會用清涼滋潤的方式滋補身體,「氣能夠化成水,還能生津、收攝,讓水保持在體內。」

● 中醫的「涼」並非溫度

涼補以益氣、生津、健脾、補陰為原則,多選擇屬性偏涼的藥材和食材。中醫常用的涼補藥材包含薏仁、西洋參、玉竹、百合、茯苓、麥門冬等,嚴重氣虛、一到夏天就大量出汗或容易中暑的人,服用這類中藥
可滋陰、祛濕和補氣。

食材方面,苦能祛心火,酸能生津、收斂身體的津液,像苦瓜、苦茶、酸梅等都是夏季常用的消暑食材。

夏季盛產許多消暑的水果,像西瓜、椰子都相當多汁、沁涼入脾,是許多怕暑熱者的救星。雖然西瓜有「天然的白虎湯」之稱,和椰子一樣有清暑熱的功效,但寒涼性的水果吃多了,腸胃可能受寒,容易拉肚子,建議適量食用。

要注意的是,中醫的「涼」指的並非溫度,而是食物的屬性,有些人以為吃涼補也包含吃冰,其實並非如此。

吃冰會造成血管收縮,熱氣鬱在體內排不出去,而且吃冰只是口感上覺得冰涼,但處於恆溫的身體要把外來的冰給融化掉,以調回平衡狀態時,需消耗大量陽氣,因此不建議吃冰。

不過要求在夏天不能吃任何冰涼的食物,未免也太強人所難。若真的要享受清涼飲食,建議接近室溫或微涼,飲品則不要加冰塊,有點涼就好。

● 涼補不宜在晚上吃

大部份的人在夏天都應補充水分,或吃涼補益氣、保水、化濕。不過涼補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,寒性體質的人容易手腳冰冷,較不適合吃涼補;而脾胃不好,經常拉肚子的人,或是受一點風寒就氣喘咳嗽、上呼吸道感染,甚至感冒、生理期將來的時候,也應避免吃涼補。

涼補最好不要在晚上或睡前吃,因晚上大氣偏陰,吃太多寒涼的東西容易腹脹、腹瀉或消化不良,引起水腫、拉肚子或白帶變多。

正確吃涼補其實可以吃得很健康,讓自己在暑氣蒸騰的夏日仍保有滿滿的活力喔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mamisoup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